華夏千年淵源

要談起紅麴與東方文化之源淵,可追溯至宋朝,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元朝『飲食正要』更進一步寫明『紅麴健脾、益氣、溫中』的藥性,以及吳端的『日用本草』一書中,敘述『紅麴釀酒,破血行藥勢』,兩者都點出紅麴藥性溫和、活血的特性;往後的中藥名著『本草綱目』、『本草衍義補遺』、『本草備要』皆記述紅麴的製法。
圖1-紅麴起源  圖2本草綱目

 

各國之生技研究

進入科技化的現代社會之後,紅麴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西元1979年日本東京農工大學遠藤教授自紅麴菌中分離出最佳膽固醇合成抑制劑 monacolin K ,引起世界各國相關學者的注意,美國、韓國、英國、中國、加拿大、德國都紛紛投入紅麴的研究行列,其中又以日本的研究最為極積,在全世界262篇紅麴專利中,日本就佔了167篇,在日本的紅麴產值已超過2000億日圓,,可說是相當受到矚目。當各國都積極研究紅麴功效的同時,臺灣當然也不例外,屏東科技大學、海洋大學、臺灣大學、中興大學、陽明大學等學府的食品科學系、食品工程系、應用化學系、生物工程系、畜產系研究所教授都投入紅麴的研究,這些研究也使許多紅麴產品取得了健康食品的資格,在臺灣對健康食品的標準可說非常嚴格,不但要多年臨床實驗,更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至今臺灣符合健康食品資格的產品約為一百件,其中和紅麴有關者約有四件,以比例來說可說相當高。
圖3潘子明教授專文研究
 

紅麴的製作過程

圖5不同種紅麴的辨視  圖6紅麴製作
樹林酒廠提升為紅麴之鄉

而樹林與紅麴之淵源,可回溯至清光緒年間,當時的樹林已有許多私人小酒廠,釀造米酒及老紅酒,也引進中國福建地區的紅麴釀造技術,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人規定在臺灣經營酒廠須申請政府許可,黃純青、謝道埤、陳炎等人於明治四十年(西元一九零七年)合組籌設『樹林造酒公司』,製造紅酒行銷全省。

其後於民國十三年(日本大正十三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樹林造酒工廠」主要生產金雞酒、黃雞酒、米酒;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改稱「臺灣省公賣局樹林酒工廠」,並將「金雞」及「黃雞」二種紅酒改稱為「紅露酒」。在當時風行全台,是民間結婚、喜慶不可缺的慶賀酒品,而且
已有民間流傳紅露酒具有養身補氣之效。民國四十六年樹林酒廠正式改隸公賣局,改稱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年產量於民國五十年代超過十萬公石,樹林市自此即為有名的「紅露酒故鄉」,而黃純青先生被後世尊稱為「樹林紅麴之父」。

圖7老式儲酒庫  圖8金字老紅酒
 

巨佳加工技術結合紅麴文化

在樹林經營超過三十年的巨佳食品,也了解紅麴的特性與在地精神,從事生化科技研究的長子李佳和,接觸許多與紅麴有關的國外論文,建議將這種地方特色融合入產品之中,從民國九十三年起開創全新的『紅麴系列產品』,首先創造的,就是招牌商品『紅麴高梁香腸』,剛開始研發時,苦於肉質纖維因紅麴而較為鬆散,口感較差,經由多次實驗及配方的調整後,於九十四年開始量產。
民國九十五年發表第二波的紅麴商品,包括『紅麴蜜汁軟絲』、『紅麴豬肉乾』、『紅麴豬肉絲』等多元化產品,被地方民眾認定為地方名產,民國九十九年則結合自家莊園的水果,發表『紅麴檸檬辣味肉乾』『紅麴巨峰葡萄豬肉乾』。

圖9紅麴豬肉絲  圖10紅麴豬肉乾
 
新世代文化推廣

樹林酒廠的存在一直為樹林人帶來許多就業機會和經濟利益,期間也推出荔枝酒、葡萄酒、鹿茸酒等酒品,也曾外銷泰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地,是樹林當地的文化地標之一,可惜仍於二零零四年走入歷史,終結了總齡九十六年的經營。
失去酒廠之後,許多樹林當地人士仍不願放棄對本土文化的延續,於是又有當地人士成立了私人制度的樹林酒廠、台北酒廠,而紅麴製作的技術也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巨佳食品行的第二代經營者李佳和,也因為身為生化科技博士候選人,而提出以紅麴來加入肉類加工品的想法,成功研發出巨佳紅麴系列產品。
自民國九十六年起,樹林市長陳世榮有鑑於民間對延續樹林市紅麴文化的努力,決是以紅麴為中心,推廣一鄉一特色的產業計劃,並於當年度首度舉辦『二零零七年樹林市紅麴文化節』,不但舉辦紅麴特色園遊會,也在樹林市當地各機關學校進行紅麴料理教學,將紅麴文化節訂為樹林市地方特色節目,往後每年都舉辦一次,展現出要經營地方特色的決心,在各大街道口設立紅麴娃娃像。
除了官方的支持外,樹林的民間人士也一同為推廣紅麴文化而努力,在集合各方人士的資源並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後,於二零零九年成立『樹林市紅麴文化推廣協會』,為推廣樹林市紅麴文化而努力。

圖11-2011年樹林區長推動紅麴文化節活動  圖12樹林市紅麴娃娃